咨询电话: 029-85385207
关闭窗口】【打印

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日期: 2022-12-08 00:00
文章来源:宁夏日报

原标题: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历史是现实的人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结合特定历史条件进行的伟大探索实践,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美画卷,抒写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新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问题。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根本原因在于它符合中国人民的需要,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毛泽东同志曾说,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曾经留恋过别的东西的人们,有些倒下去了,有些人觉悟过来了,有些人正在换脑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推动理论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是由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而且是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的主观选择,因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异常特殊国情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精神旗帜,又是思想指南,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威力。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邓小平同志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刻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展动力和发展理念、外部条件和内部保障以及科学方法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科学解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精神纽带,是镌刻在中国人内心最深厚的精神印记。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虽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众最为广泛、最贴近中国实际。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哺育,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土壤,对中国道路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了独特的中华文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了经久不衰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源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就是充分体现人民立场的独特价值观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当作创新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普通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走向今天,在未来永续传承的根本原因。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丰富思想观念,有效价值引导,加强国家治理,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文化大国地位的自信。我们要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

价值观是自觉调节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是引导和塑造未来社会的理想性理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无法作为一个文明整体前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体验、观念思考和精神追求,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内涵和实质,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着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深刻表达了国家意志,体现了人民的普遍意愿和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价值认同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深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社会价值观上的理论成果,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历史的创造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国家认同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